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CSA&TISC2018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8/7/3 17:35:36    加入收藏
 关键字:椎基底动脉扩张 
  编者按:随检查技术及设备的不断进步,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这一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疾病越来越多被发现,并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2018年6月30日,CSA&TISC 2018会议上,山东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的王雪医生分享并解析了其开展的VBD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研究结果。
 
山东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王雪
 
  VBD概述
 
  VB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不少见。就诊断而言,所有患者均应行头颈部CT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记录VBD的基底动脉直径、偏移度和分叉高度等血管形态学参数。然后,根据Smoker等制定的VBD高分辨CT诊断标准或Giang等制定的VBD头颅MRI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VBD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研究结果
 
  对行脑血管造影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与非VBD者相比,VBD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脑梗死(OR=4.591,95%CI:2.606~8.098)。对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可见,男性及高血压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028(95%CI:1.536~5.971,P=0.001)和1.964(95%CI:1.064~3.625,P=0.031)]。此外,研究显示,VBD相关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梗死部位有关,无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晕及肢体感觉异常,严重时可表现为意识丧失。关于梗死部位,分析显示,VBD相关后循环脑梗死的19.1%、57.1%和23.8%。
 
 
  对VBD前循环梗死患者和VBD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两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吸烟及饮酒等)分布并无差异,但血管形态特征存在明显不同。具体来说,与VBD前循环梗死者相比,VBD后循环梗死者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更大,偏移度评分和分叉高度评分较高者的构成比也更高。这提示,VBD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可能与其本身的血管形态有关。
 
 
  VBD与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性深入解析
 
  首先,上述研究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VBD的发病率为8.82%,显著高于既往报道的总人群中的发病率。因此,临床实践中医生不能忽视VBD的存在,尤其是在卒中患者中。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VBD与卒中发病的关系。
 
  其次,VBD为动脉壁中膜病变,动脉舒缩功能长期异常可导致动脉中膜破坏。既往研究提示男性、吸烟及高血压可能是VBD的危险因素。而该研究则表明,男性及高血压是VBD的独立危险因素。
 
  再次,关于VBD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既往曾有研究证实VBD是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后,VBD相关后循环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与血管形态的关系方面,后循环供血区近端梗死者多为单纯椎动脉扩张延长,梗死多位于非优势侧,其可能的机制为“小脑后下动脉缺乏侧支循环,非优势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塌陷使其易堵塞以及非优势侧椎动脉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循环供血区远端梗死者的基底动脉直径通常较大、分叉高度偏高者所占比例较高,其发病可能与“严重扩张延长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微栓子的形成以及基底分叉高度较高导致血管变形”有关。
 
  结语
 
  总之,需牢记,VB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不少见;男性及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VBD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脑梗死,且梗死多位于脑桥,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与血管形态有关。
 

相关文章

相关幻灯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