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和心力衰竭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专家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和江苏省分中心主任、美国心脏学院专家会员(FACC)。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尤其是心力衰竭、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诊治,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价。
如何编写指南?是要强调先进性还是稳定性,强调学术性还是实用性,强调证据还是可靠性(约定俗成)?对此,黄峻教授认为首要强调的是“实用性”--制订中国的高血压指南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还要以降压“适度性”和联合方案的“广泛性”,以及推荐降压药物的“平衡性”和β受体阻滞剂的“友好性”为原则,关注而不追求“前沿性”。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性”
2010版中国高血压指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中国的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适合国情,突出了中国特色;二是增加了大量适合基层和一线医师的内容,体现了实用性。
指南中引用了我国独立进行或参与的多个大型临床试验。中国独立进行的临床试验包括:Syst-CHINA、STONE、CNIT、FEVER、CHIEF、PATS试验;中国参与的国际临床试验有:PROGRESS、HYVET、ADVANCE、ONTARGET试验。此外,还引用了不同人群中的临床试验:关于老年人群的HYVET、Syst-CHINA、STONE试验;关于卒中人群的PATS、PROGRESS、ProFESS、ONTARGET;关于冠心病人群的TIBET、APSIS、TIBBS、HOPE 、EUROPA 、ONTARGET 、AL LHAT试验;关于糖尿病人群的UKPDS、ADVANCE、ACCORD、ONTARGET试验。
2010版指南确定的两个治疗目标也是根据中国国情而设定。一是标准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本指南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抗高血压药物,特别是那些每日1次使用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同时,控制其他的可逆性危险因素,并对检出的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进行有效干预。二是基本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的任何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短效药物每日2~3次使用,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
二、降压“适度性”
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降压达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2010年指南针对不同人群细化了降压目标值(表1)。
三、推荐降压药的“平衡性”和β受体阻滞剂的“友好性”
2010版中国高血压指南中基本的五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ACEI和ARB,在相当的剂量下,具有相似的降压效果(包括降压的幅度)。任何一类降压药物均对靶器官发挥保护作用,使患者获得改善预后的益处,包括降压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压是硬道理,只要能把血压降下来,无论采用哪一种降压药物(单用或联合应用),患者就必定获益,而降压是患者获益的最主要原因。没有危险因素或靶器官受损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任何一种作为初始降压药物。
[下一页] 1 [2] [3]
mlf0430
评论时间:2013/8/7 17:41:16
学习了,希望这类的各种临床指南能够免费发到每位相关专业的医生手中,并定期组织培训,贯彻落实到临床诊疗中,真正造福于百姓。